目前,广泛应用的彈簧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是根据材料力学推导出来的。若无一定的实际经验,很难设计和制造出高精度的彈簧,随着设计应力的提高,以往的很多经验不再适用。例如,彈簧的设计应力提高后,螺旋角加大,会使彈簧的疲劳源由簧圈的内侧转移到外侧,所有的计算也只是给我们一个大的方向从而减少研发成本。
扭簧按兩種基本設計制造:緊和松(線圈間隙)。如果是靜態負載,緊湊的線圈爲推薦選項。但是,工作線圈之間出現摩擦,這將導致彈簧壽命減少。另外,線圈的過于接近的間隙阻止彈簧完美噴丸。
c = 彈簧指数(c=D/d; c=D/t) [-]
b = 线宽[单位:mm, in]
d = 线径[单位:mm, in]
D = 中心彈簧直径[单位:mm, in]
M = 彈簧负载[Nmm, lb in]
E = 拉伸弹性模量[MPa, psi]
k = 扭转彈簧率[Nmm/°, lb in/°]
Kb = 曲線修正因數[-]
LK = 卷绕部分的长度[单位:mm, in]
n = 工作线圈数[-]
p = 线圈间距[单位:mm, in]
t = 线厚度[单位:mm, in]
a =角度偏移 [°]
d0 =自由彈簧的角度[°]
s =彈簧材料的弯曲应力 [MPa, psi]
曲線修正因數
修正因數顯示彈簧來自曲線的額外應力
彈簧功能尺寸
扭簧的功能變形(引腳偏轉)導致其尺寸變化。負載下沿著卷繞方向的彈簧直徑減小。
D"=D*n/((n+a)/360))
另外:封閉卷繞彈簧長度增加
L"=LK+d*(a/360)
彈簧指數 c | 4 - 16 |
外徑 De | max. 350 mm |
工作線圈數 n | min. 2 |
比率 b/t | 1 - 10 |
卷繞部分長度 LK | max. 800 mm |
長細比 LK/D | 1 - 10 |
考慮到應力集中的可能性發生,扭簧引腳的形狀一定越簡單越好。扭簧中使用的基本引腳類型可以參看下圖。引腳設計的選擇依據所需的彈簧安裝方式,其尺寸以及所需的負載點到彈簧軸心的距離,同時,支撐引腳和工作引腳也會有所不同。
如果引腳全被固定,扭轉彈簧線圈産生工作角度。如果一端引腳自由,負載時引腳彎曲。這將使引腳角度偏轉量增加。引腳彎曲總量隨著引腳長度的增加而增加。引腳固定安裝增加了計算的精度,同時提高了彈簧的功能。